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廷干
查看:271   
  明确历史方位才能更好肩负起新时代的使命担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基于历史之维、理论逻辑、发展战略、实践逻辑和世界视野,全面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全方位的、开创性的巨大成就和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历史变革,标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关系全局性变化的历史坐标。这是对我国发展历史方位的重大政治论断,并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战略安排,即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开启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带领人民进行具有新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伟大梦想,是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方位和历史起点上面向未来发展所承担的“新使命”,为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事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指明了前进方向。
  “新时代”、“新征程”和“新使命”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行动指南,坚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定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三大战略,加快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发展的第一动力”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的重要结合点,高等教育被赋予更高定位和使命担当。
    作为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地方性高校,如何做好这项事关民族复兴的基础工程,在“新时代”、“新征程”和“新使命”中发挥更大的基础性作用?首先,深入把握“新时代”历史方位这一政治判断的精神内涵与核心要义,强化四个意识、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把发展规划与工作思路统一到新时代的重大判断、基本方略和战略部署上来,这是新时代的历史逻辑与实践逻辑对建设教育强国提出的要求。其次,坚持政治建设的首要地位,重视意识形态工作和意识形态安全,这是建设教育强国的根本政治保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发挥其作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平台在教学、研究、宣传和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和坚强阵地作用。深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再次,抓住立德树人这一核心,以培育文化自信为着力点,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人才,这是建设教育强国与高等教育的根本。文化自信是培育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精神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和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后,深化改革创新和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实现内涵式发展,这是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学校治理理念、完善现代大学制度,抓住建构适应学校内涵提升与转型发展的现代大学治理结构和治理生态这一关键,促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快专业优选和学科内涵一体化建设,打造学科专业集群。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建构科技服务平台、区域共享机制和政产学研合作体系,强化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与错位竞争优势,推动形成全面开放的办学新格局。
盐城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137次访问,全刊已有12258560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