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内搜索
关键词
范围
许友根:一以贯之育桃李
作者:何敏敏
查看:372   

     教科院党总支副书记魏哲峰的QQ说说上记录了一段与学生的对话:“丫头,这么早到教室?不先去吃早饭嘛!”“去占座。”“占前面的还是后面的?”“当然是前面的!”“真的?”“真的!”“什么课?”“中外教育史。”“谁上的呀?”“许友根老师!”魏哲峰感慨:谁说学生上课都是由后往前坐,低头玩手机呢?
  其实,学生的表现跟老师的魅力成正相关。谁让许友根是“盐师根叔”“教科院男神”呢?

一节课:授业解惑更传道

    “北宋三次兴学第一次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同学们,你们知道范仲淹的名句吗?”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是的。范仲淹是这样说的,这样写的,也是这样做的。范仲淹跟我们盐城大有渊源,范公堤、范公路都是为了纪念他。当年,他只是小小的西溪盐官,但他本着一颗为民做实事的心,为当地老百姓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好事,最重要的一件是重修捍海堰……所谓伟人,就是努力地为百姓为国家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并不断尝试突破自己能力极限。”
  ……

     “第二次兴学是王安石主持的熙宁兴学。给大家一分钟再看一看书,我请一位同学讲一讲王安石的 ‘三舍法’ 的精髓。”
  “吴影凡同学,请你到讲台上讲一讲吧。”“胆子大一点,不用照着书读,用自己的语言讲出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就可以了。”
  ……

      “很好!我们将来很多人是要做老师的,而且我们是实验班,我们要尽早地体验教书育人的感觉。”
  ……

     下课铃声响起,许友根正好讲完本节课的内容——“北宋三次兴学”,宣布下课。
      整节课既有许友根的娓娓道来,又有同学们“我口说我思”;既有许友根的适时引导,又有同学们的“讲台初体验”。课后跟许友根交流,谈到他用了将近8分钟介绍点评范仲淹时,他说:“学生的年龄在18到20岁之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期,需要为师者利用一切机会不断引导他们靠近、接受积极向上的观念直至形成科学的理念。介绍范仲淹便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我希望同学们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一本书:博览细读自有得

    2016级教育全科实验班正在传阅着许友根的《唐代状元研究》。一直没看到书的曹飞帆三番五次地建议班长王熠再向许老师多“求”几本书,王熠有自己的想法:“虽然许老师说,只要我们喜欢他的书就可以找他要,但不好总去打扰许老师;再说书非借不能读,可以激发同学们的读书兴趣,也会让大家读得更深入透彻一点。”
    王熠和另一位同学记得去找许友根拿书时,许老师甚是欣慰,说:“你们喜欢读就继续读,不喜欢读也可以还给我。因为我讲的内容有一部分就是书上的,上课来不及细讲。”他们回忆道:“当时,许老师爬到椅子上,踮着脚尖到书柜里找书,想到他已过花甲之年,真有点担心他会摔下来呢。”
    许友根崇尚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的教育思想,一直跟学生们强调:“教师应该是一个知识全面的人。应该尽可能地博览群书,没有什么知识对教师来说是没用的知识。”许友根告诉学生,自己读大学时几乎读遍了学校图书馆所有文史哲方面的书籍。课堂上的许友根,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被学生仰慕,“学问高深”“温文尔雅”“谈吐富有哲理而又不失幽默”“文化底蕴深厚”……是学生们对他的评价。这样的许友根,他开出的书目,也让学生信服;学生们在阅读的同时,还认真地做了读书笔记。

一条经验:善用自尊重规则

    从教近40年,许友根对待学生的重要经验是建立规则加善用自尊。比如学生课堂吃早餐的状况,让很多老师头痛不已,但是许友根将其作为教育的契机。
    第一次发现有学生课堂吃早餐时,许友根会拿出五分钟甚至十分钟让学生吃早餐。然后跟学生约法三章:“吃早餐可以理解,但上课时吃早餐是不合适的。如果我现在上课,我一边吃早餐一边上课,你会怎么想?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老师,甚至是小学一二年级的老师,你会面对着学生一边吃早餐一边上课吗?再假设,如果你是老师,你的学生在吃早餐,你会怎么样?……希望以后早饭吃早一点,至少不要在上课时吃早餐。”
    第二次少了,但是还有,这就是规则还没有内化于心。许友根还会等五分钟。
    第三次极个别的还有。许友根仍然等五分钟。
    如果有第四次,许友根会说:“我仍然允许你吃早饭,但是,我会请你说明,今天早上把早饭带到这里吃的原因。”
     “我在好几个班级都实验过了,我从没有等过第四个五分钟,因为学生的规则意识是可以建立的,因为学生是有自尊的。”许友根解释道:“这不是我的创造,是孔夫子的教育思想啊!孔子说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指的是规则;运用同情心原理,从不同的立场、角度,让学生感受‘课上吃早饭’的不妥之处,进而激发学生的自尊心,这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孔子的‘导之以德,约之以礼,有耻且格’。”

一席话:德才双全方为师

    许友根是受学生欢迎的老教师,是教育史的专家,是教学督导组成员。关于教师教育、师德建设,他有着自己独到而深刻的见解。
     “爱孩子,这是老母鸡也会做的事情。可是,要善于教育他们,这就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这是高尔基的名言,也是许友根的座右铭,他认为:爱学生、关心学生只是对师德的肤浅要求,如果不提升师能、提高师艺而单纯强调师德培养可能会让师德建设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他认为:师德从广义上讲包涵了不断提升专业素养、教学能力的内容。一个教师教学很差而师德很好,这绝对是一个悖论。师德从狭义上讲是教师的道德品质或道德素养,是无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把它落实到行动上才能考量,具体说就是以知识、能力、技艺等方面为基础进行考量才能让师德建设落到实处。他说:“我不主张树立这样的观念:一个所谓师德高尚的人,却在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很一般。”
    作为教学督导组成员,他每年要听几十节课,当他看到有的课堂师生各行其是、互不“干扰”,他就着急,这种课上得有什么意义?他觉得,出现这种课堂的根源在于将师德与师能师艺割裂开了,过度而空泛地强调了师德,而相对忽视了师能师艺,没有以师能师艺为基础来提升老师的整体素质。
    他说,师德师能师艺统一体可以由教师职业导向其他职业,对其他职业而言,就是德与才的统一。他引以为傲的是,他在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任上花大力气抓师范生的基本功,成效显著;他倡导了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生涯规划教育,让众多盐师学子受益匪浅。

一本相册:师生情浓感人深

    在许友根的办公室,有一个抽屉专门放着他与学生的毕业合影的像册。翻看照片,许友根由年轻到年老,不变的是环绕在他周围学生笑脸上的青春。当学生返校时,许友根会和学生们看着以前的照片回忆他们共同的大学故事。
     “每年学生拍毕业照时,平时跟我几乎没有交流的学生,都要在那边排队来和我合影,有时甚至会影响集体合影,这让我既开心又有点惭愧”,许友根说,“开心的是,我认为这是学生对我的肯定,惭愧的是,我做得还很不够。”
     2014年底,许友根突患重病,而他指导的3位学术型研究生、3 位教育硕士和10 位本科生正值学位论文写作的关键时刻,为了保证学生写好论文,顺利毕业。许友根坚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指导学生。2015 届吴珊珊说,因为住院,许老师让学生通过电子邮箱和他联系,学生们给他发邮件,12 小时之内一定会得到许老师对论文给出详细修改意见的回复。身体康复一点后,他约学生面谈,以便更好地指导学生,期间他从未提过生病的事。提到这场病,他说“: 据医生说现在是没事儿。这跟领导的关心、医生的治疗有关,但肯定也跟我身处的环境有关系。我感到很享受和学生在一起的感觉:师生相得,自在自如。”
    半载授业一生师。许友根一直关注、关心着自己的学生,并尽力提供帮助,比如:高玉会,这位中师三年转本科的学生,毕业后在上海工作,很快成长为学校骨干,但是他并不满足于得到一份安稳的教师工作,认为这并不能实现他的理想,然后他应聘到了浙江一民办幼儿园做园长助理,很快适应工作并升任园长,随后他又去邻县一幼儿园当园长。像高玉会这样的学生,许友根一口气说出很多:张星星、左冬瑶、张准……
     就在今年元月,许友根已经办妥退休手续,但他依旧活跃在课堂上,活跃在学生间。

一个心愿:长驻杏坛育桃李

    1978年9月,许友根考入江苏师范学院盐城分院,即后来的盐城师专;1981年1月1日,许友根毕业留校任教;之后除了到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大学等高校做访问学者外,他这37年一直都在盐城师范学院任教工作。
     现在的许友根已卸任教育科学学院院长。他的生活依旧丰富多彩,更多了从容不迫。他喜爱教书,现在一周有五节课的教学任务;他有科研兴趣,还有些科研任务,每年会发表三到五篇的文章;作为督导组的一员,他时常走进教室听课评课;他喜欢拉二胡,喜欢唱歌,经常以歌会友;他每天会锻炼走路不少于8000步……
     即将离开心爱的讲台,许友根说,他有一个心愿,希望学校能创设一个以教授和博士为主体的、面向全校学生的咨询室,搭建学生与教授、博士面对面交流的平台,因为很多学生相信教授、博士的知识水平、成长阅历,并希望能从他们那儿获取成长的经验与指点。他说,这个咨询室可以聘请在职或退休的教授、博士来主持,请他们每学期为学生提供一次咨询。
     在许友根看来,培养学生在课堂,但这个课堂应该是广义的,凡可能对学生施加影响的场合都是课堂;他会退休,但教书育人不会退休。
     2015年底,学校举办“为好老师点赞”活动,许友根走上领奖台,他说:“面对学生,我一直在换位思考,假如我是学生,假如我是学生的家长。这是我上好每一堂课、认真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原动力’。对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负责,是做老师的天职。”这段话简单朴实,却是许友根37年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真实坚守。
     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刘强评价他:“从教37年,他滋兰树蕙,呕心沥血;教书育人,甘之如饴;以身作则,勤勉敬业;心系学生,如履薄冰。他学高为师,笔耕不辍;为人友善,温文尔雅,创造了师生和谐相亲的典范。”

(审阅: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

盐城师范学院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7759次访问,全刊已有12244183次访问